欢迎您访问广东教师资格网! 本站为广东教师资格证考试民间交流网站,教师资格证官网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eea.gd.gov.cn或当地教育局所示为准!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020-87563307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梅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自评报告

时间:
2021-06-29 16:23:39
作者:
刘老师
阅读:
来源:
广东教师资格证报名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8]60号)、梅州市教育局《转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梅市教职[2018]2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2号)的文件要求,对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指标及说明》要求,我市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与教学、校企合作、学生发展和办学效益等六个方面,认真开展全面客观评估,并形成自评报告。

  一、 全市中职学校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18所中职学校(其中公办13所,民办5所);其中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梅州市职业技术 学校),重点职校5所,2017年在校生23107人,招生8462人,教职工1678人,其中专任教师1309人,形成了“以梅州农业学校、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以大埔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等6所职校为骨干,各县1所以上职校为基础,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发展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二、办学能力评估自评基本情况

  (一)基础办学条件

  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学校各项建设,学校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基础办学条件。

  1、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全市2015—2017年财政经费收入分别为:19455.25万元、26578.93万元、26020.12万元,生均财政拨款分别为:8619元、12182元、11260元。

  2、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值

  我市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训设备投入,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2015—2017年,教学、实习仪器设备总值分别为:13346.95万元、14767.5万元、15787.35万元,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值为:5913.31元、6768.80元、6832.28元。

  3、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2017年,全市中职学校共有校内实践基地数18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211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5720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68个。

  4、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

  2017年,全市学校占地总面积(含产权和非产权) 597582.6 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5.86平方米;

  5、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校均已接入互联网,大部分带宽在500mps以上。网络多群体教室527间,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6327 台,每百生 25.4 台,高于办学基本条件的15 台/每百生。

  (二)师资队伍建设

  1、生师比

  2017年,全市中职学校教职工共有1678人,教职工额定编制数1509个;专任教师1309人,占教职工人数的78%;专业教师938人,占专任教师数的71.6%;生师比平均值18: 1。

  2、双师型教师比例

  近年来,全市中职学校深入实施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通过建立健全学校主导、行业企业积极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拓宽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双师型”教师培养取得较好成效。2017年,双师型教师667人,占专业教师人数的71.1%

  3、专任教师企业实践

  学校相继出台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措施,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素质。2016学年,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总人数482人,实践总时间8282日。

  4、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情况

  学校在积极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进修的同时,积极建设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2015、2016、2017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高技能人才课酬总额分别为103.37万元、116.14万元、51.46万元。

  (四)课程与教学

  1、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专业实习实训场室建设,把实训中心建设作为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实训设备设施,实训中心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2017年,学校拥有教学用计算机6327台,网络多媒体教室527间;校内各类实训基地183个、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6832.28元/人,能提供工位15720个,可基本满足各专业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需要。全市中职学校各专业实训室在满足现有学生的教学实践(实训)需要的同时,为社会培训、技能考核鉴定、技能大赛提供充足的实训场所。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家家顺控股集团、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深圳市长燊会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广核集团机电安装维修有限公司、广东第三公共汽车维修中心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2016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4364888人·时,年生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时间200人·时。

  2、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切合度。

  学校按照“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操作实用”为原则,合理安排好公共基础课、专业通用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实践课等三大模块,让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公共基础课、专业通用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安排科学合理。

  各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建立完善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四)校企合作

  我市中职学校专业建设遵循人的认知与成长、职业教育教学和经济社会发展三大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从强化内涵建设着手,系统思考并从理念上破解“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样合作”等问题,致力建设规范的校企合作平台、规范的校企合作的实现模式、规范的校企合作运行标准等,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形成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

  2016学年,全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总人数482人,校企合作单位接收教师企业实践数301人,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总时间8282人日,校企合作单位接收毕业生就业数3345人,占毕业总人数的47.29%;

  (五)学生发展

  1、在校生巩固率

  我市中职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思路,以质量促发展,狠抓内涵建设,始终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中心工作,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校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强化管理,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竞争力,在校生巩固率得到合理控制。

  2015年,毕业生数7235人,对比2012年全日制招生数(8415人),在校生巩固率为85.9%;2016年,毕业生数7667人,对比2013年全日制招生数(8856),在校生巩固率86.5%;2017年,毕业生数7073人,对比2014年全日制招生数(8069),在校生巩固率87.65%。

  2、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对学生就业岗位进行了精挑细选,层层把关。2015年毕业生(全日制)7235人,直接就业人数6905人,直接就业率达95.4%;2016年毕业生(全日制)7667人,直接就业人数7209人,直接就业率达94%;2017年毕业生(全日制)7073人,直接就业人数6637人,直接就业率为93.8%。

  3、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我市中职学校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组织开展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工、动物检验检疫、兽医防治员、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电工上岗操作证、导游证、中式烹调师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等工种考证,为学生增加就业竞争能力和选择就业机会拓宽门路,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2015年、2016年、2017年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数(初、中级)分别为2972、2725、2976人。

  4、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校根据中职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每个专业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每个专业开设不少于两学期、每周不少于4个课时,课程开设、课程教学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知识技能、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网络基本知识,以及工具软件使用等。非信息技术类专业计算机等级(初级及以上)证书获得数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为634、1163、785人。

  (六)办学效益

  学校专业建设遵循人的认知与成长、职业教育教学和经济社会发展三大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从强化内涵建设着手,系统思考并从理念上破解“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样合作”等问题,致力建设规范的校企合作平台、规范的校企合作的实现模式、规范的校企合作运行标准等,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形成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学校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用人需求,实现“五个对接”:

  一是专业建设对接支柱产业职业岗位。学校专业建设紧贴梅州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和行业岗位群的需求,近几年来先后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中餐烹饪、学前教育等专业,通过深入研究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产业链、岗位链及人才培养链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等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确保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就业岗位明确,学校办学的适应性和办学的质量及效益不断提高。

  二是培养模式对接企业用人要求。学校各主干专业均成立有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知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工作。如梅州农业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合作办学,成立以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研究中心、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为委员,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烹饪大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餐饮业评委、世界客都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菜传承人陈钢文大师为常务副主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论证烹饪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产业链及人才培养链的要求,适时调整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具体明确,专业的适应性强,效果明显。中餐烹饪专业在校生由2008年的32人增至现在801人。

  三是课程体系对接岗位技能标准。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以岗位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参照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实施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共同撰写教学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全面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构建基于行业标准鲜明的特色课程体系。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中餐烹饪等专业先后被列为广东省中职学校课程改革试点专业。

  四是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工科专业自觉实践行动导向法,让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到评价反馈的整个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掌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是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学校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结合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针对学生技能等考评开设相应专业课程,增加相应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确保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近几年来,梅州市中职学校坚持服务本地区经济建设”,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带动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胆改革专业设置,改革办学模式,致力于为我市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创业本领的实用型人才,实行多层次办学,既办初中毕业三年制中专班,又办高中毕业一年制中专班,还办短期培训的非学历班;既办全日制学历教育,又办半工半读学历教育企业班。我市中职学校主动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对传统的农艺、园艺、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进行优化建设,以巩固传统优势专业,保持学校特色;另一方面增设会计电算化、学前教育、中餐烹饪等管理类专业和机电、汽修、数控等工科专业,形成集生物工程、机械加工信息、财经商贸等主动对接“双转移”战略的需要和梅州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

  同时,通过“五个对接”,专业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位居粤东西北市前茅。2017年,在校学生参加和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取得突出成绩,共获得149个奖项,其中:三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45个。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2015年以来,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市中职学校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楚看到,目前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校本教材质量不高,精品课程不精,部分专业生师比与评估标准有一定差距,“双师型”专业教师存在引进难、培养难的双重困难,名师数量偏少、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数仍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

  1.以创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市为统领,加强我市职业教育统筹力度。抓住我市被省列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市”创建单位的契机,按照省的要求,具体细化我市创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市方案,加强我市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市政府统筹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梅州市及各县(市、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做优市级职业教育,做强县域职业教育,做活民办职业教育,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力促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依法举办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助力梅州经济发展。

  2.加强县域职业学校建设。加大对县域职业学校的整合和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人口大县兴宁、五华、丰顺,目前均没有省级重点以上职校,这三个县要加大对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兴宁市要尽快推动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和兴宁市成人中专学校的整合,五华县要加快华城职业技术扩建工程进度,丰顺县要加大对丰顺职业技术学校的支持力度,

  3.拓宽“产教对接,产教融合”模式。通过企业与学校经常对接,推动教学和产业密切合作,既可采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合作形式,也可探讨共建实训基地和技能教室,大力推行“把教学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的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鼓励支持企业按生产需要和装备标准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或生产车间。创新职教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面向珠三角等地职教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引进优质职教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广东教师资格证报名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