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广东教师资格网! 本站为广东教师资格证考试民间交流网站,教师资格证官网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eea.gd.gov.cn或当地教育局所示为准!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020-87563307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广东教师招聘笔试真题:春秋战国的动荡与交融

时间:
2023-12-27 13:51:36
作者:
徐老师
阅读:
来源:
广东教师资格证报名
 【导读】广东教师招聘笔试真题题型是怎样的呢?考试知识点又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广东教师招聘为大家整理了以下资料,大家一起看看吧。
广东教师招聘笔试

  广东教师招聘笔试真题:春秋战国的动荡与交融

  一、知识呈现

  (一)东周的列国纷争

  1.时代特征

  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

  经济:铁犁牛耕。

  思想:百家争鸣 。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春秋时期(BC770-BC476)

  时代特点:争霸。

  战争性质:奴隶主争霸战争。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各国目标: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3.战国时期(BC475-BC221)

  时代特点:兼并。

  战争性质:地主阶级兼并战争。

  主要事件:三家分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各国目标: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二)华夏认同观念

  1.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是民族关系最重要的变化。

  2.表现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周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同时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

  (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1.过程

  春秋时期: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重大政治改革。

  2.表现

  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四)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基础。

  2.对外交往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汉字已经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二、知识巩固

  1.中华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的,以农为本,并经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与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材料论述的是中华文化起源与发展的( )。

  A.本土性 B.开放性

  C.包容性 D.封闭性

  2.西周疆域辽阔,但各地言语分歧隔绝,于是周人把自己的言语定为雅言,区别于“方言”。诸侯朝聘盟会时必有礼乐,礼则“雅言”,乐则“雅音”,礼乐皆尚雅。西周这一做法( )。

  A.形成了统一语言 B.繁荣了礼乐文化

  C.增进了文化认同 D.消除了地区差异

  3.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和共同的斗争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不断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并继续发展;落后的低劣的东西不断被抛弃和淘汰,从而使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健康地发展,并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材料旨在揭示( )。

  A.各民族间的斗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B.文化基础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条件

  C.古代中国各民族的交融不断加强 D.汉族一直是民族交融的主导力量

  4.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5.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据此可知( )。

  A.民族关系趋于平等 B.尊祖敬宗思想推广

  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6.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华夏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

  7.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是早期史学发展的重要节点,历史表述主题侧重点由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变为贵族和诸侯功业等,中下级贵族及士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开诸侯国史著述之风、私人述史之风。这反映当时( )。

  A.士族政治开始出现 B.传统秩序受到挑战

  C.宗法观念持续强化 D.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化是从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的,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体现中华文化的本土性,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规定了“雅言”作为官方语言,要求诸侯朝聘盟会时必有礼乐,礼则“雅言”,乐则“雅音”,礼乐皆尚雅,这就提升了周人言语的地位,强化了对周人和周人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当时还存在区别于雅言的方言,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排除A项;这一做法主要是强化了对周人的文化认同,并不能说明繁荣了礼乐文化,排除B项;“消除了地区差异”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解析: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不断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从而使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说明文化基础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条件,B项正确;材料说明民族交融的重要条件是文化基础,而非各民族间的斗争,排除A项;“不断加强”和“主导力量”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说明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之中,B项正确;西汉中期,蜀文化融入汉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趋势,排除A项;根据蜀地墓葬的变化,无法判定其经济实力状况,排除C项;两地文化的融合,说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十六国时期、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均以黄帝、大禹为祖先,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强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强化,民族关系并不平等,排除A项;少数民族均以黄帝、大禹为祖先,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是尊祖敬宗,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强化,未涉及国家统一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秋时期上存在“攘夷”的呼声,但到战国时期,夷夏之间已经不足以分辨,这说明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辐射力增强,A项正确;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礼乐并非夷夏交往准则,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并非百家争鸣,排除C项;华夏文化影响周边民族,并不代表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至东周初(中国)。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史学由原来关注贵族到关注士阶层,说明传统秩序受到挑战,B项正确;“开始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宗法观念弱化而不是持续强化,排除C项;礼乐制度土崩瓦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8.【参考答案】

  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

  论述:民族交往是从民族接触开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比如,古代中国长城沿线,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在地域上与汉族邻近,为各民族间生活和社会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由此形成包括资源、信息和语言交流在内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教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穿汉服等措施,通过加强民族交流进而促进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过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等,达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层面。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政权还积极推进儒学教育,从而推动各民族形成对儒家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上就是广东教师招聘笔试真题:春秋战国的动荡与交融的全部内容,考生若想了解更多广东教师招聘真题的相关资讯,如广东教师招聘笔试真题、面试真题、模拟试题、历年考题等,敬请关注广东教资报名(http://www.jszg.gd.cn/)。

广东教师资格证报名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